top of page
Search

老茶館的故事(中國)| 譚敬

Updated: Jul 2, 2024



臨渙古鎮的老茶館,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西南35公里處。是一個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沒有正式車站,唯有當地人知道的大概地點,如要去城市就要在路邊等候車輛路過。


据記載,這裡的茶館始於明代,臨渙人飲茶的習慣至少已延續了600年歷史了。臨渙的茶品味獨特,當地人利用六安的一种叫做紅茶棒(後名“棒棒茶”)的茶葉,配以古獨有的鬚泉水,泡出甘甜可口、芬芳清冽的茶水。


我於2017年2月由朋友開車帶我去臨渙,到臨渙時已是下午時間了,第二日中午离開,在回家的途中有朋友製作了美圖秀秀,是黑白的,我看後感覺非常有味道,然後我一回家就開始做了一些黑白相,給朋友們看一下,怎知道他們好喜歡,接下來我就繼續拍攝。

 




現在的老茶館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僅僅已乘下廖廖可數的幾間,茶館的門面簡陋陳朴,有舊式的三開和多開門頁,褐色、厚重的木板門,室內經年煙熏火燎,黑乎乎的。室的地面凹凸不平,茶館裡都會掛有毛主席像,門前會挂一些「茶」字旗和會說簡單語言唱歌的鳥(籠)以示招攬生意。茶館裡一般都設幾張四方木茶桌,配長凳。由於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殘缺不全,鄉土氣氛很濃。

   

每天清晨六點鐘後,老茶客們帶著煙袋悠然到來,也有些遠離這裡幾十公里的茶客們,在茶館里喝茶、打牌、下祺和聊天,享受閑适時光。其中有些老茶客們也會帶著自己的孫兒一齊來喝茶,只需付五毫一圓就可以喝茶,座上一天半載,在這裡沒有現代的電子產品,也沒有時鐘,晚上6后熄爐,每逢週末,茶館老板都會請些人來唱洒洲戲和大鼓傳人表演曲目,座在這裡喝茶你會感覺到時光仿佛回朔到百多年前的情境。

這裡的老茶館不儘用來招待茶客飲茶,還向街坊鄰居供應開水,與當年市民簡樸的生活習慣有關:周圍的居民除了做一日三餐時才舉火燒灶,絕少有單為燒開水而費煤費柴的。日常若用開水,常提著茶壺、暖水瓶去茶館買水。生活指數也比較底,吃的方面還可以,重口味偏辣,不過飯店裡是沒有米飯供應的,主要食物是饃.餃子.饅頭。當地的方言也很難聽懂。很少人懂得普通話。





       

在拍攝老茶館期間我和老茶客們一起抽煙喝茶聊天,把自己完全溶合與老茶客一起。為追求拍攝更好的作品,曾經嚐試要求老茶客們換個角度座,可惜完全不成功。原來老茶館裡的老人家們,幾十年來他們都習慣了自己座的位置,一旦要他們換座其他位置,用燈補光,就顯示出很不自然的狀態,所以我只能放棄嚐試要求。我的主要目的是想拍攝自然的寫實作品,唯有不影響他們的喝茶生活習慣了,為了拍攝一個好的自然畫面,我就好似守株待兔那樣,保持原地不動,在一個固定位置上長時間的等待,直到拍攝到自己滿意為止。

 

其實拍攝不需要太多技術數據,但一定需要你自己的攝影眼,多地去看優秀的作品,多哋去看各類藝術展覽和書籍,每次拍攝後回家尋找自己的問題,每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自己就向前進了一步。

 

就這樣我開始了第二次拍攝:

 

於2017年3月我自己一個人去臨渙, 用了實足一星期時間,由早上六點開始拍攝一直到晚上六點收工,拍攝老茶館的故事的過程中,我基本上都係用手動,因為手動控制曝光比較容易,鏡頭也是用手動的,唔會受到對焦點變化的影響。





  這一輯相片我選擇了冬季在臨渙老茶館拍攝,縱然可表達出多些氣氛和純樸味。再加上用黑白影像顯示,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出老茶館原有的歷史性和真實性。

 

      拍攝前我會試下鏡先,決定拍攝內容,構圖,角度等問題,如果唔符合我的要求,就放棄,再去尋找其他位置。當拿到自己想要的正確構圖和曝光資料後。就開始等待最佳

時機。一般來講,我會提前猜測拍攝對像接下來會做的動作,然後即刻迅速拍攝,運用這個方法成功率很高。我個人認為:如果想拍攝好寫實的人文作品,最好不要長時間的拿住相機對住拍攝對像,這樣會使拍攝對像感覺會很不自然。再講你自己反應也會變的麻木。






我是一個普通的業餘攝影愛好者,和大家一樣,但我就比較好彩,找到一個比較好的題材。被邀請來參與在這𥚃發表,好像自己中着六合彩一樣!好興奮,幾日睡不著覺,今天能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拍攝的過程和拍攝心得,開心快樂!

 

在這𥚃感謝澳門攝影界前輩黎榮照先生為我寫的“老茶館的故事-序”寫的一段評論:

“一切藝術都趨向音樂的狀態”譚敬得到啟發,採用黑白攝影去演繹他的“老茶館的故事”避去現實世界色彩對視感覺的束縛,而用充滿節奏感的黑白灰色去抽象化的描述,更能把主題的意蘊精神發揮出來,精湛技巧的色階調控,光線的運用,鏡頭焦距的定位,將攝影作品都轉化成如一篇篇氣韵生動的樂章,別具風格,真風格並非可以刻意追求營造,其形成是應順性而行,盈充真情摯意,自然而然,情發心象的凝結,驗証於個人品味性格修養,人生閱歷等綜合質素的表現,而由作品體驗表述。經歷長時間與主題人物的友情溝通,有著尊重與感情,有若自家人般的熟絡,信任,把持著耐心毅力和專注,譚敬發動起所有藝術細胞,把攝影技巧發揮至淋漓盡致,構圖,決定性瞬間,作為拍攝影像只能成為一張照片或一張作品以至佳作的關鍵詞,沒有刻意顯露技巧的表現,更是將技巧昇華發揮,影像處理自然暢順已至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之化境,無法之法,信是如此。

 

攝影文化與茶文化的碰撞,擦出火花,顯影了“老茶館的故事”

攝影作品系列,我們不但看到有血有肉的鮮活而自然的人物形態景象,還彷彿可聽到笑語連連,可嗅得那六安茶香,可感到水氣的熱暖,活靈活現的宛如身處其中的現場感受,亦是凝聚了譚敬攝影藝術的精粹。






 
 
 

Recent Posts

See All
序一:五百年來誰著史 | 吳志良博士澳門基金會主席

東西望洋,日出日落;十字門外,潮起潮伏。數百年來,作為中西經貿文化交往交流之地,澳門一直是中外文人商的往來之地。天南海北的移民,縱橫江湖的英豪,都以澳門為落腳點和彙聚地,風雲際會,濟濟一堂,“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牆”,早年成就了澳門為遠東最繁盛的港口,“明珠海上傳星...

 
 
 
序二:汪爾達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會長

三年疫情後的2024年,迎來充滿生機又多變的一年,同學會出版過二集《從澳門向世界出發》之後,反應熱烈,幾近售罄;並獲澳門大學圖書館收納為館藏,再受鼓舞。有緣接二連三和張裕兄及一眾作者合作,編印出版第三集《從澳門向世界出發II》走進六大洲遊記集,亦作為“本地友”見證澳門特別行...

 
 
 
序三 :歐陽瑞珊博士 - 前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澳門大學講師

不知誰說:「生命是自我尋找的歷程」,《從澳門向世界出發》是由內向外的尋找經驗,不虛無飄渺幻滅,生命有如一場舞蹈,不斷的轉身、練習、跳躍。悠悠感受與展望,踏踏實實找到最佳的舞姿,帶來快樂⋯⋯不錯,一個個或大或小、來來往往的快樂,常製造出不同的自我。...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