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北緯78度 |李文生 莊嚴



「2019 年!終於等到您!」這是介紹為我們專屬訂製的「探索世界最北之行」的小冊子上的開場白。準備良久,如今終於能踏上地球最神秘未知地區之一的北極,怎能不讓我們這

行澳門人興奮不已!

 

我們的北極之旅要遊歷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群島 (Svalbard)。 Svalbard 源自於古斯堪的納維亞 (Scandinavia)語,意為「冷岸」。 斯瓦爾巴群島總面積約為 6.7 萬平方公里,

位於挪威大陸與北極點兩者之間。 16 世紀歐洲探險家發現斯瓦爾巴後便逐漸開啟了盛極一時的捕鯨歲月,其中也包括對海象、海豹、北極狐、北極熊,以及陸地動物的捕獵。 17 世紀中歐洲各國發現了這裡的鐵礦石和煤炭資源,繼而爭相發展礦業,更共同簽訂了斯瓦爾巴條約。 時至今日儘管是挪威對其行使主權,但根據條約規定,所有簽署國都享有包括在該地區進行經濟活動和科學研究的平等權利。 上世紀中國的北洋政府也參加了條約簽署,卻直到 90 年代機緣巧合才有一位中國學者在北極科學考察期間看到了這份公約,之後便有了中國政府在斯瓦爾巴的科學考察站。


2019 年 2 月底我們從挪威奧斯陸飛往斯瓦爾巴的首府朗伊爾城 (Longyearbyen)。 一下飛機便是北緯 78 度 13 分,眼前所見盡是皚皚白雪。道路一旁山坡平緩延綿,另一邊則是冰冷的極地海水。 朗伊爾城位於斯瓦爾巴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Spitsbergen)。 Spitsbergen 字意為「尖峰」,是 1596 年其發現者荷蘭航海家威廉 ‧ 巴倫支 (Willem Barentsz) 的命名。 Longyearbyen 則得名於斯瓦爾巴煤礦業創始人之一的美國人John Munro Longyear。 上世紀初這裡還只是個小漁村,隨著煤礦業的興起,城市也開始快速發展。 一路上都可看到山坡上有百年前採掘場遺留的纜車棧道,有礦場至今仍在運作,應該是因為這裡的礦產質量特別好的緣故吧。




我們的酒店在朗伊爾城大街的一頭。房間的大扇窗戶對著的後山上有間樸素的教堂,正於茫茫雪海中靜靜聳立著。房內的牆紙畫是絢麗北極光照耀下的一艘紅色破冰船,畫內極地的海冰與窗外的雪地相連,即便在室內也讓人恍若置身冰天雪地之中。朗伊爾城是地球最北端的小城。小城雖小,各類日用商舖、餐廳卻一應俱全,也有提供各式極地活動及設備的場所、熱愛北極風光的藝術家們的藝廊,以及展示斯瓦爾巴開拓歷史的博物館等等。當地人在這裡開設中小學,還有專門研究北極生態的專業學術機構提供碩士和短期課程,讓世界各地的學生和科研人員都可一探北極地區的奧秘。


眾多極地場所中不容錯過的是世界聞名的北極種子庫。這裡收集儲存了來自全球超過120個國家的超過100萬個種子樣本,涵蓋了世界上許多重要的農作物和野生植物的品種。由挪威政府、全球種子保護基金會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共同發起建立,種子保險庫設在永久凍土區砂岩山內部120米處,海拔約130米。這裡發生地震的概率低,且建築物的設計可承受黎克特製10.0震級的地震。種子樣本的保存溫度為零下18攝氏度,周圍也長年覆蓋永久凍土,即使島內的冰帽融化,種子庫仍然能在不間斷供電的情況下,保持設備和建築物的乾燥至數百甚至數千年,以防大規模區域性或全球性危機可能導致的種子基因遺失,並進一步保存和備份種子樣本。因此這裡亦被稱為「末日種子庫」,是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


帶我們參觀遊覽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的挪威女孩,紅紅的臉頰青春洋溢,領著我們從博物館出去晚餐,她背起一把長槍向大家介紹小城關於槍枝的法律規定。為了保護北極熊和人類自身的安全,出城去郊外必須持槍或僱用持槍的導遊;她腰間的短槍則是專門用於發射信號的。朗伊爾城的居民約有3000人,而北極熊則約有5000頭。當地若是看到北極熊出沒的警示牌,即表示再往前便要離開安全區域了。自從有人遭北極熊襲擊身亡後,當地人出城都會帶槍自保。此時天色已暗,途經小城邊緣,暮色蒼茫,雪地上孤零零立著一面北極熊出沒警示牌。小小的紅色三角牌看似尋常,牌上的北極熊圖案卻是北極圈內才有的專屬標記。


旅行社為我們舉辦了別具一格的北極篝火晚宴,地點設在郊外冰原蒼穹中木棚搭成的營地內。迎客酒水是挪威本地產的土豆酒,伏特加的一種,入口辣喉卻也清甜。餐湯由鹿肉連同紅白蘿蔔、土豆和洋蔥一起熬煮而成,一大鍋熱氣騰騰,配上芝士和粗麥包,還有朱古力布朗尼甜點,讓人飽足且溫暖。大家圍坐在燒得畢剝作響的篝火堆旁,一邊抿著土豆酒,一邊聽導遊女孩講述探險家發現和探索斯瓦爾巴群島的歷史和趣事。除了烈酒,當地的啤酒也是無限量供應,可大家都一致決定今晚在營地還是不貪杯為好。木棚外面數十米處就有作為簡便廁所的小木屋,但若出去小木屋如廁就有可能被北極熊盯上!— 這不是剛剛才聽說北極熊的嗅覺不是一般的好嗎,它們能嗅得到三公里以外浮冰下獵物海豹的味道!見大家酒興不高,高挑的導遊女孩握了握靠在木凳旁的長槍輕鬆笑道:“ 朋友們儘管喝,不用怕!我的槍牌絕對是正經考回來的,喝多了有我陪你們去小木屋!”


極地天寒地凍,戶外活動主要分陸地和海上兩種。我們訂製的行程比較休閒,沒有特地去附近群島漂流探險。對於我們這些來自北緯22度亞熱帶的澳門人來說,光是早起去城外山谷雪地間散散步已感覺甚為不易了。零下負十幾度聽著好像不算什麼,但裏三層外三層的穿著再加上全身上下貼滿暖包之後還是感覺好冷啊!在雪地上玩了潑開水化冰之後,才總算感覺有點暖意了。


緊接著是極地電單車運動,一望無垠的雪地上大家兩人一騎一字排開,天大地大任由我們馳騁。此時正有厚厚的雲層遮天蔽日,車輛行進時寒風更是凜冽,車騎上的溫度計竟錄得零下三十二度的低溫!轉過幾個彎,忽見遠處有依稀的山脈,斷斷續續地在平坦雪地上冒出頭來。只是漫漫雪霧間總是看得不太真切,分不出遠處哪一簇山在海裡,哪一簇山是在這雪地上的。迷迷餬餬之間時空仿佛凍結了一般,這便是極地的魔力吧。回到營地,拆下頭盔頭套,互相對望,個個滿臉通紅。更有同伴的臉頰已然出現了凍瘡,應該是戴的面罩不夠分量,且未能覆蓋整個面部的緣故。所幸問題不大,過些日子就能痊癒,權當留作一個短期的極地印記吧。


極地地表上嚴寒難耐,幸好還有地底下的活動可以嘗試  — 上山探索億年冰洞。上雪山需要雪地坦克開路,坦克手也是個女生,身邊同樣放著長槍。重型坦克搖摇擺擺約莫大半小時開到了一個小山頭上的營地。大家往鞋子上套上冰爪,帶上頭盔和頭燈,依次從洞口攀梯而下。本來想當然地以為這億年冰洞一定寒涼無比,事實是洞裏的密閉空間一點都不冷呢,不然探險家們怎會想到在極地挖冰洞避寒。每當夏季來臨或氣溫升高時,冰川表面融化,融水沿着裂缝滲入冰川内部,再進一步導致內部冰層融化而形成冰洞。因此這裡的夏天也就不能提供這個旅遊項目了。貼著光滑的冰壁走了一小段,前方導遊說此路不通,需原路折返嘗試另外一段通道。原因就是去年夏天消融的冰雪滲入堵塞了前面的通道。冰洞內部大多地段頗為狹窄,冰壁隨手可及。最窄之處要整個身體匍匐才能通過,冰道幽閉狹長,此時難免令人心生恐懼。但見壁面晶瑩剔透,光影中呈現的冰藍純粹得讓人心醉。壁中岩砂與冰塊交雜,各式紋理斑駁,有滾滾不斷狀如瀑布、魚龍湧動;亦有熠熠生輝形如寶石、流光溢彩。億年歲月如梭,如今近在掌心。當下定要細細撫摸,用心感受。


離開朗伊爾城那天是週日,我們走上小城後山頂的教堂,誠心感恩上天成全我們這趟難得的北極之旅。二樓禮拜祭壇上供著白色的鮮百合花,北歐風格的沙發柔軟舒適,火爐邊擺放著昔日用於極地捕獵和採礦的工具,一頭北極熊標本立在一旁。窗外千里冰封,朗伊爾城絕世而獨立,靜靜地與我們道別。






 
 
 

Recent Posts

See All
序一:五百年來誰著史 | 吳志良博士澳門基金會主席

東西望洋,日出日落;十字門外,潮起潮伏。數百年來,作為中西經貿文化交往交流之地,澳門一直是中外文人商的往來之地。天南海北的移民,縱橫江湖的英豪,都以澳門為落腳點和彙聚地,風雲際會,濟濟一堂,“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牆”,早年成就了澳門為遠東最繁盛的港口,“明珠海上傳星...

 
 
 
序二:汪爾達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會長

三年疫情後的2024年,迎來充滿生機又多變的一年,同學會出版過二集《從澳門向世界出發》之後,反應熱烈,幾近售罄;並獲澳門大學圖書館收納為館藏,再受鼓舞。有緣接二連三和張裕兄及一眾作者合作,編印出版第三集《從澳門向世界出發II》走進六大洲遊記集,亦作為“本地友”見證澳門特別行...

 
 
 
序三 :歐陽瑞珊博士 - 前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澳門大學講師

不知誰說:「生命是自我尋找的歷程」,《從澳門向世界出發》是由內向外的尋找經驗,不虛無飄渺幻滅,生命有如一場舞蹈,不斷的轉身、練習、跳躍。悠悠感受與展望,踏踏實實找到最佳的舞姿,帶來快樂⋯⋯不錯,一個個或大或小、來來往往的快樂,常製造出不同的自我。...

 
 
 

Comments


bottom of page